失眠、憂鬱、身心症、
專業心理諮詢

用心為台中人打造的心靈園地,
讓您找回好心情

症狀表現多樣,失眠、憂鬱竟是巴金森氏症!簡易巴金森手指操自測

巴金森病無法治癒,九成以上為原發性巴金森,找不出罹病原因,在治療上是一段長達20年以上的漫長旅途。病友除透過藥物、非藥物、手術治療等改善動作障礙,那些易被忽略的非動作障礙症狀,如失眠、嗅覺喪失、便秘以及憂鬱、焦慮等情緒變化隱而不顯,治療的旅途上須兼顧身、心治療照顧。

憂鬱的巴金森病 看不出來的情緒障礙

巴金森病不亞於阿茲海默症,是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。台北榮民總醫院一般神經科主治醫師蔣漢琳說,巴金森病是因大腦中不正常的蛋白質累積,導致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不足,促使運動神經調節的迴路失靈,動作因而出現障礙,在執行上難以精準。

而除了多巴胺以外,其他的神經傳導物質也會被影響,因而會產生憂鬱、焦慮等情緒症狀,卻很難令人直接聯想成與巴金森病相關。

巴金森病表現多樣 綜合評估治療組合

巴金森病愈早介入治療,能改善動作緩慢、手抖、肢體僵硬等動作障礙症狀,維持運動的正常功能,保有較長時間的生活品質,延緩失能。蔣漢琳表示,巴金森病的治療,目前有四類型藥物,皆以維持多巴胺的量與持久為主軸。

第一類藥物為直接補充多巴胺、第二類為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、第三類為阻止多巴胺代謝的分解酵素抑制劑,第四類為與其他神經傳導物質相關的藥物。

蔣漢琳說,巴金森病患者症狀表現多樣,有些病友手腳不會顫抖、肢體不會僵硬、有些病友會提早出現步行障礙問題,或已伴隨失智,或同時有情緒低落等憂鬱狀況,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雖可稍微改善病患情緒,但如憂鬱較為嚴重,一種藥未必足夠,整體治療仍會依據藥物作用與副作用、年齡,或考量非動作礙障症狀、病患的耐受度等進行組合。

考量病友的身心狀況,憂鬱、焦慮等非動作障礙症狀,有時會伴隨著動作障礙症狀出現,有時會在更早期,於動作障礙尚未出現前,病患就有憂鬱情形。隨著病程愈到晚期,部份病患出現精神、失智等狀況,與家人溝通出現障礙、藥物遵從度降低,照顧者需花費更多精力進行長期照顧。

勿隨意停藥減藥 白白犧牲蜜月期

其他治療方式,則包含非藥物治療如運動、復健等,或當藥物治療過了「蜜月期」,病友最擔心藥效區間變窄,藥效愈來愈不穩定,如當藥物濃度太高可能出現異動症,或當藥物濃度太低,身體想動卻動不了,突然斷電卡住,稱為「開關現象」。

當治療出現開關現象,蔣漢琳說,部分符合條件的病患會開始考慮是否進行深腦刺激術,手術會於大腦植入電極和在左前胸皮下處植入電池刺激器,透過持續性的電刺激,減緩開關現象的發生。

蔣漢琳說,由於初期藥物治療能大幅改善動作障礙症狀,能有好的生活品質,病患會有一段甜美的蜜月期,大約可維持五年的時間。但若未及早診斷、延遲治療,或自行調整藥物劑量甚至停藥,症狀將持續惡化,也會犧牲掉前半段的蜜月期,提醒病友勿隨意調整用藥,也呼籲民眾對巴金森徵兆提高警覺。

巴金森手指操 簡易自篩快速判斷

巴金森病包含十大徵兆,民眾可透過檢測量表自我評估,並觀察自身與家人在日常動作上,是否有不對稱的肢體變慢,或身體有無僵硬狀況,及休息靜止時手腳是否會不自主地顫動等,並不忘關心家人情緒狀況。

為鼓勵自我篩檢巴金森病,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建議50歲以上民眾,可透過簡單的「巴金森手指操」自我檢測,將右手伸直後打開手指,上下手指輕碰25下後,再換左手做,過程中如速度改變、動作變慢、停頓打不開或開合大小改變,可進一步確認後至神經內科就醫。

蔣漢琳說,巴金森病雖無法治癒,但透過藥物、非藥物或手術治療等,病友的治療旅程已有長達20年、甚至30年的例子,鼓勵病友遇到藥物問題、開關現象時,積極與醫師討論、調整用藥。

憂鬱症是腦中血清素、正腎上腺素異常,所導致的「心靈感冒」

憂鬱,是一種「沒有辦法感受到快樂」的狀態,就像一片烏雲,蓋住了陽光。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曾經在生命中體驗過。可能是遭遇過生命中的重大轉變,例如痛徹心扉的分手、意外失去家人、丟了工作、或被迫轉學。也可能是得了重大疾病,知道時間所剩不多、視力正在退化,或是骨折、肌腱損傷,不能在運動場上揮灑青春汗水。

憂鬱也可能發生在生活中不順的每個時刻。工作壓力太大,沒有時間休息;不喜歡自己念的科系,感到鬱悶;遭遇了挫折,卻沒有管道抒發。憂鬱,往往不是一天造成的。而是在每一次大大小小的事件中埋下了種子,我們便會逐漸感受不到,生命中曾經擁有的快樂。

有些時候是生理因素的影響。當我們的神經迴路產生異常,大腦的血清素和正腎上腺素異常時,我們便無法輕易控制不好的心情。癌症敲門時,憂鬱更是會從內心深處擴展到每一天的思緒中。

經常找不到答案,我們可能會開始絕望,開始放棄。當憂鬱成為我們生命中的主角時,我們也會只想到負面的事情了:「世界就是這麼悲慘……」「我就是這麼悲慘……」「是不是放棄比較容易……」憂鬱,有時是不知不覺來襲,就算發現了卻無法自拔……傷心鬱悶的日子,該怎麼過下去?

如果能夠隨時開心起來,誰不想要呢?其實憂鬱就像是心理層面的感冒,每當憂鬱出現,就代表我們需要更注意自己的心理健康!也許,你正在遭遇重大的轉變,也許你累積了滿滿的壓力,這些痛苦、負向的力量,已經遠遠大過生活中的美好感受了。

憂鬱並非少數人才有的情緒,根據統計,每年約有40萬人因為憂鬱情緒而就醫。當我們遭遇不愉快的經驗,像是罹癌、分手、失落、重大失敗,就有可能產生這種感覺。會有憂鬱的情緒是非常正常的事情!和抗壓性,是沒關係的!

憂鬱的你,一點也不脆弱。

想想看,如果因為生命的某些經歷,像是失去了親朋好友,得放棄自己的興趣、覺得世界很不公平。和別人比較起來,就是覺得自己運氣特別不好、特別悽慘,這時候我們還有可能往好處想嗎?

所以,面對憂鬱的第一步,我們可以先嘗試正視自己憂鬱的事實。不需要感到羞恥,要勇敢地對自己說:「現在難受的我們,真的辛苦了。」

你一定試過很多的努力,為了讓自己開心起來;一定曾試著要一個人面對,不想造成別人的負擔。給自己一點時間,就算沒有開心起來,也沒關係。生命中所有的傷痕,都需要時間慢慢地療癒,慢慢地梳理。

如果憂鬱來自失去,我們便需要學習道別過往。因為生病而改變的生活,會有好多的捨不得,需要經由整理、放下才能放手。因為分手而感到的痛苦,需要梳理這段關係中的愛與恨,最後學習其中的得與失,讓我們成長。

如果憂鬱來自不順遂的生活,我們也需要看見自己是如何被一件又一件的事情影響?這些事情是怎麼強化了我們的憂鬱?我們又如何因為這些事情,而再也看不見生命中的其它美好?

找一找憂鬱的來源,會幫助我們更認識自己。就像是對一綑纏成一團的毛線球。為了要把它解開來,我們要一層一層的抽絲剝繭,才會更清楚的看見憂鬱的樣貌。

看清憂鬱的自己,也看清受苦的自己。有一天,我們才知道,我想要的生活會長成什麼面貌。我們的生命中一定有喜樂、正向、和成功的時刻。只是被埋在好深好深的地底下,不費一番工夫,找不回來。

但是也許我們只需從一個細微的地方開始,先從小行動,再如滾雪球般慢慢擴大。每天只要多做一件讓自己開心的小事情,慢慢累積,也許改變會慢慢發生。

當然,這並不容易,一個人面對更不容易。我們可以找真正能陪伴的好朋友、親人或老師、甚至是專業者協助,陪伴我們一起經歷憂鬱。願意停下來等我們的人,知道憂鬱需要時間的人,會是最好的良伴。

面對憂鬱,沒有辦法加快速度面對,只能細細感受,接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可能。也許,憂鬱來自於我們無法向過去曾經的美好告別,迎接新的世界。

所以,雖然現在生活仍讓人鬱悶、難過,有沒有可能適時將我們的心思分配到各式各樣不同的事物,也讓自己願意接納所有的好與壞,看見新的苦悶、也看見新的美好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