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招! 幫助孩子擺脫抱怨習慣


親子天下╱親子天下編輯部 2013/11/18

如果以行為階層化發展來看待孩子愛抱怨的行為,這算得上是較高階層的能力,因為他能夠以語言代替哭鬧、肢體動作、生悶氣等一些較幼小或不易被理解的行為。


家長首先要做的是,肯定孩子能夠用說的方式表達他的不如意,如:「我聽到你很生氣,你講得很清楚。」若只是要孩子不要抱怨,孩子的情緒無處宣洩,他就會用其他的方法(生悶氣、壓抑)來因應。 接下來要思考的是,孩子抱怨的動機是什麼,這樣才有可能依據動機而予以協助。


●孩子說不出他的需要:碰到這狀況,孩子會因此透過抱怨傳達他的訴求:當孩子常抱怨:「〇〇都可以做什麼,我都不行?」「為什麼他可以……?」時,多是擔心大人不同意他的想法,但心裡有需要的他又無法讓這事情就此而過,才用抱怨試水溫。這時需要幫忙孩子的是,鼓勵他明白說出自己的需要,如:「你想告訴我:『你想〇〇嗎?』下次這麼說,我就知道了。」

●孩子想跟大人訴苦或是需要解決問題的方法:有時候,孩子想要有人可以聽他說發生在他身上的事,藉此也在練習情緒表達;有時候孩子是想尋求援助。 大人可以問孩子:「你只是想讓媽媽知道這件令你生氣的事?還是你想問媽媽可以怎麼辦?」若為前者,可聽孩子說完,並讓孩子知道你了解他的心情了。若為後者,可問孩子已經用過什麼方法了,接下來想用什麼方法,若孩子想不出,父母可提供選擇,請孩子擇一試試看。

孩子無法看到人事物的正向面:這需要父母在生活中有較多的示範,幫忙孩子看到另一面,而不是只把焦點放在不能滿足的那一點。如:「〇〇雖然很兇,但是他陪你玩遊戲。」「下雨了,不能出去玩真可惜;還好有這些玩具可以陪你。」甚至告訴孩子:「剛剛你說的都是不開心的事,有沒有開心的事呢?我也想聽。」


而另一種狀況是,孩子只要聽到成人講他「不對」或「不好」,就生悶氣,這又該如何引導呢?


零到六歲的幼兒是發展自信心的重要階段,信心來自幼兒親自操作後,一點一滴累積的成功經驗,及周圍大人的評價。如果大人常鼓勵與讚賞幼兒的行為,他們會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,而有勇氣面對生活的各種挑戰;倘若大人常批評幼兒的行為,他們會內化自己是無能又不被喜歡的人,而失去信心。

孩子會生悶氣,表示他期待自己有好表現,卻沮喪無法達到大人的要求,與其說孩子自尊心太強,不如說他用好面子來掩飾內心強烈的自卑感。


自尊是激發人類向上的動力,也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,許多研究指出,欲促進孩子發展良好的自尊,大人要對孩子的能力有信心、接納孩子的原貌、接受孩子可以失敗、欣賞孩子的優點、看到孩子已經做到、或努力的地方、對孩子有合理的期待等。

大人會講孩子「不對」,本意是希望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,卻無形阻礙孩子的信心,若大人能善用上述的態度對待孩子,相信會有助建立孩子的行為及維持高自尊。如孩子剪壞東西亂發脾氣,還將剪刀丟掉,通常大人會說「不可以亂丟東西,這樣很危險,再丟東西打打喔!」 下次大人在教育前,可以先試著看到孩子的優點(他會拿剪刀,表示他的小肌肉很發達)、接納孩子的原貌(人不如意時,都會挫折、生氣,丟東西代表孩子不滿意)、接受孩子的失敗(剪壞是正常的)、看到孩子做到及努力的地方(認真的剪,努力想要剪好)、對孩子有合理的期待(他需要教育除了丟東西以外的情緒表達)。

當大人有這些信念後,可以對孩子說:「剪壞了讓你生氣(或傷心)嗎?我很佩服你剛剛好認真喔。」然後說:「人難免都會剪壞,下次你生氣時,可以說:『我生氣了,媽媽陪我練習,怎樣剪我會滿意。』生氣丟剪刀是很危險的,媽媽相信只要你多練習,一定會成功的。」

資料來源:http://www.healthnews.com.tw/readnews.php?id=1217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