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憂鬱?身體時鐘混亂有關係

有個時鐘會影響身體裡幾乎每個細胞,進而改變身體組織的運作。 一項針對9萬1000人進行、在《Lancet Psychiatry》發表的研究發現,身體時鐘混亂,與憂鬱、躁鬱等問題有關。格拉斯哥大學的研究者表示,對於愈來愈不符合這些自然節律的社會來說,這是一則警訊。 這項研究雖然沒有觀察手機使用的狀況,但研究者之一、格拉斯哥大學教授史密斯(Daniel Smith)對BBC Radio 4的節目《Today》表示,部分身體時鐘混亂的研究受測者,「可能」有在晚上使用社群媒體。 他表示,「我自己一定會在晚上10點以前關上手機,然後就再也不使用手機。

原因在於,顯然我們還沒有演化到可以在該睡覺的時候看螢幕。」 研究受測者會配戴活動監測器一週,以觀察身體時鐘的混亂程度。 夜晚活動度高或白天活動度低的人,則會被列為身體時鐘混亂;而這個族群確診情緒失調的機會,比活動模式較為典型(白天活動程度高、夜晚活動程度低)的人高出6-10%。 

史密斯教授對BBC表示,「這樣的差異並不算大,但驚人之處在於,許多方面都能見到這樣的差異。」 這項研究發現,身體時鐘混亂的人,比較有可能出現重度憂鬱、抑鬱、孤獨感較高、快樂程度較低、反應時間較差,以及情緒較不穩定。 然而,此研究無法判斷,身體時鐘混亂是心理疾病的肇因或病徵;這方面還需要進一步研究。 身體時鐘對身體確實具有強大的影響力。 

情緒、荷爾蒙水準、體溫和新陳代謝,全都會隨著每日節律波動。就算是心臟病發作的風險,也會在每天早晨、身體開始啟動引擎之時大增。 史密斯教授表示,「這項研究告訴我們,以情緒失調而言,身體時鐘真的很重要,我們必須重新組織我們學習和工作的方式,讓它們更符合我們的自然節律。」 此研究的資料出自英國的生物資料庫,但許多參與者的年紀相當老。

牛津大學的達赫提(Aiden Doherty)博士表示,「這項研究的受測族群,不太適合用來檢視心理疾病的肇因,因為75%的心理失調是在24歲以前出現。」 但他也補充道,這項研究為青少年及年輕成人方面的類似研究指引了道路,有助在心理疾病的領域,增進我們對因果、預防和治療的理解。 

Web Only 編譯 黃維德  2018-06-3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