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期臥床情緒低落 心理復健可掃陰霾

健康醫療網/記者潘以慈報導 2014/01/04

許多長期臥床的患者,因肢體障礙無法行動,長期下來容易出現害怕成為家人負擔等低落情緒,嚴重時恐會造成自殺或攻擊行為;奇美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高霈馨指出,其實進一步了解原因後,對症下藥,透過心理復健及配合藥物治療,可有效改善情況。
 
以車禍或腦傷等患者為例,包括心理衝擊、控制情緒或認知功能的腦部區域受損等,都應考慮會造成患者情緒失能的原因;高霈馨醫師表示,其實這些臥床的患者,多因身體功能失常導致的失落情緒,除了接受心理復健,身邊的家人朋友應多給予關懷和鼓勵,陪患者度過低潮難關。

醫師高霈馨進一步說明,在心理復健上,包括善用輔具、維持病前的興趣、多與社會互動,以及規劃適合的復健計畫等,都能幫助患者走出情緒的陰霾;另外,家屬也可多與患者談談家裡發生的事情或時事新聞,讓患者維持參與感,對生命保持熱度。
 
若患者無法言語,可以透過電腦打字或眨眼動作、面部表情等,進一步了解他們的情緒;高霈馨提醒,只要懂得利用資源,對醫療有正確的認知,多點鼓勵和協助,就能幫助患者轉個念頭,維持正常的生活機能。

資料來源:http://www.healthnews.com.tw/readnews.php?id=1292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