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焦慮人生實驗,試試放下這些

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快速,各種壓力也如影隨形,甚至不分年齡!

從工作、課業、家庭、感情到社交,似乎人人都捧著一個壓力鍋,隨時都可能爆開。懂得捨棄,才有機會脫離焦慮,哪些是可以嘗試放下的呢? 

美國部落客作家班傑明.佛利(Benjamin Foley)以自身的經歷,分享他面對焦慮的思維與紓壓過程。 從酒精、電視、朋友到臉書,他認為懂得捨棄才能脫離焦慮人生;讓生活簡化,才能專注經營重要的選項,看到生命裡新的風景。 

1. 適時遠離朋友 有道是出外靠朋友,但花太多時間在朋友身上,並不完全都是好的,尤其當你的心靈需要沉澱簡化時。這並非要你離群索居,但要為生活掌舵,你是唯一的船長人選,要往哪個方向去,只有你最清楚。朋友可以提供建議,但一旦意見相左,你要聽誰的?為了友情而妥協,有時會阻礙你的成長與圓滿。真正的朋友不一定要經常相處才能維繫,也不會因為想法不同而試圖影響你。找到屬於自己的族群,可以維持若即若離的關係,畢竟生活裡的優先順序,永遠是你自己。  

2. 拒絕酒精 喝酒並不危險,小酌可增進生活情趣。但一旦開始依賴酒精的效用,宛如不看醫生逕自服成藥,對健康並不好。別相信「一醉解千愁」,酒醒後通常讓人「愁更愁」。 拒絕喝酒有其社交風險,朋友會覺得你特立獨行,久了也許就疏離。但揮別容易讓人依戀的酒精,代表你有能力掌控自己的生活。羅馬時期的作家普布里烏斯.西魯斯曾說:智者主宰自己的心,愚人則被奴役。如果你從未試過一個月滴酒不沾,找機會試試,除了心理上的新體驗,更重要的,可以減重! 

 3. 不看政治新聞 2016年美國經歷一場驚天動地的總統大選,許多人習慣的社會秩序已然不再。如果要治好焦慮的情緒,拒絕新聞的轟炸是很好的選擇,至少心靈與精神不再受干擾。這並不代表隔絕外面的世界,適時關上手機,不接觸社群消息。然後想想亞馬遜創辦人傑夫貝佐斯所言:甚麼是亙久不變?答案是過去幾個世紀,那些努力改變世界的人的故事。多讀這一類的書籍,會讓人對世界有信心,而且願意相信改變會發生。  

4. 匱乏並非全然壞事 電影<臥虎藏龍>一句對白說:「握緊拳頭,甚麼都沒有;放開手,擁有一切」。多數人都怕改變帶來匱乏:工作沒了怎麼辦?花個幾千塊參加個心靈成長研討會?過於計較生活裡枝微末節的得失,換來的是更多的焦慮與壓力。如果思維可以換個角度,對周遭人事物多點善意,或許就能減少「害怕失去」的擔憂;對擁有的生活多點感恩和珍視,或許就能轉化過度渴求的奢望。  

5. 看別人的臉書,認真就輸了 總是羨慕別人的臉書生活多采多姿嗎?自己乏善可陳?如果你總是這麼感覺,勸你別再登入啦!社群關係是現代人焦慮的一大來源;別怕被說是反社會,跟不上時代,真正的友誼不會因為臉書斷線就消失。看清一個事實:生活裡的要事很多,但臉書絕不會排第一位。  

6. 金錢非至上 誰會放棄薪資優渥的穩定工作?答案是對未來有著深思熟慮的人。改變現狀不容易,會經歷不自在、苦惱與憂心;一旦跳脫金錢至上的思維,對於成就的定義會不同以往。新創產業便是因此而興盛;成功的種子總埋在改變之後的機會沃土裡。 

 7. 別再看電視 離不開電視機嗎?「我得知道國家大事啊!」「客廳少了電視,不知放甚麼家具。」「我要看HBO!」首先:都說別看新聞了!再者:空著的地方,可換個書櫃,試著讀完每本書。然後:看電影去戲院。美國暢銷作家史蒂芬金打趣地說,要當作家前得先戒掉電視,才能去除心靈雜音。覺得這些建議癡人說夢嗎?你連試都不願意,怎會知道遠離電視後的好處?不但時間變多,你也不會再因為沉溺於電視而感到罪惡。  

8. 別介意外人怎麼說 梭羅曾說過:一個人能放下的愈多,愈富有。別人的意見和批評有時很重要,但更多時候純粹是干擾。「脆弱的力量」作者布芮妮布朗博士建議,列出重視你的工作表現的人,這些人可能是你的好友、可能是其他領域的人,但共同點絕不會惡意批評,或是主觀意識十分強勢。除了這些人你該重視之外,其他就算了。 

 9. 別再貼自己標籤 人們習慣貼標籤,特別是談到心理特質時:我是敏感的、他是神經質的、你是大而化之的。母親因為小孩被診斷高敏感症候群而四處求助:我的孩子有問題!然而就是這些標籤讓人陷入無法自處的困境。相信自己是甚麼樣的人,你就是甚麼樣的人;別人貼上的標籤,不一定適合你。各式各樣的標籤,容易讓人處於受害者的情境,難以擺脫與振作。停止這種情緒的折磨,相信自己的好。 

 10. 身外物不足惜 簡單的生活有助於釐清思緒與決策。當你擁有太多身外之物時-家具一大堆、朋友一大堆、喜好一大堆,你很難隨意割捨,當然會阻礙你改變現狀,迎接新挑戰。去除不必要的罣礙,有助於我們邁向充滿挑戰與希望的生命階段。  

以上的建議不見得適合所有人的狀況,但是懂得割捨,的確才能有所獲。列出焦慮來源的清單,然後一一檢視;在不同的階段作相同的省思,才能真正根除焦慮與壓力對身心的不良影響,迎向健康自在的人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