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成青少年常感憂鬱:3步驟,及早發現孩子憂鬱症

作者:親子天下 2017/04/07   作者:李宜蓁 

如果家裡的青少年最近忽然變得怪怪的:情緒變暴躁、吃飯吃很少、沒事卻莫名想哭、抗拒上學、成績忽然一落千丈……,身為家長可能以為這是叛逆、耍脾氣,但有時可能不是這麼簡單,有可能是憂鬱症的徵兆。 

今天(4月7日)是世界健康日,2017年公衛主題是「憂鬱症」,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,全球有3億多人患有憂鬱症,患病人數從2005年到2015年快速成長18%。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指出,歷年來董氏對青少年憂鬱做的相關調查發現,13~18歲的國高中生之中,有1/4的孩子有明顯憂鬱情緒,需要專業協助。

董氏基金會在4月6日發表的「民眾對憂鬱症的認知」調查中也發現,13~21歲青少年,認為自己「常常」或「總是」感到憂鬱的比例高達4成,顯著高於其他年齡層,亟需師長的特別關注。 青少年的父母內心也許會想:學生能有什麼壓力?當學校師長跟家長反應孩子可能有憂鬱問題時,經常遭到家長否認,以為這些行為就是叛逆、耍耍脾氣,只要多多安撫情緒就好。 然而青少年可能還不太能用言語描述情緒與感受,卻會用「行為」表現情緒。 

青少年憂鬱易被忽略 

中山醫學大學精神科教授賴德仁說,門診中的青少年患者不多,幾乎都是被父母「拽」來看診,讓人擔憂的是,已經多半有自殺念頭,甚至「通常已經有自殺行動」。賴德仁解釋,憂鬱症不是精神病,而是一種腦部疾病,憂鬱情緒跟憂鬱症的不同是,憂鬱「症」已經明顯影響社會功能跟職業功能,憂鬱症不是不治之症,經治療可以痊癒,也可能復發,就像感冒一樣,千萬別怕尋求醫療協助。 

正因家長不太容易判別青少年異常行為是否為憂鬱症,葉雅馨提供以下3個判斷步驟: 
一、觀察孩子的喜好跟行為是否有忽然的反常現象,且持續超過3周以上,如本來喜歡打球、逛街、看電影,卻一下子都沒興趣了;本來早晚會跟家人打招呼,卻變得異常冷漠,甚至經常躲起來;成績表現忽然一落千丈;無緣無故就會想哭、情緒暴躁……等。 
二、向學校導師求證在校表現:老師在學校面對那麼多學生,更容易發現某一個孩子的異常,比如孩子本來喜歡運動、跟同學下課一起玩,忽然對任何事都興趣缺缺。
 三、特別注意孩子是否有自殘、自殺傾向跟行動:嚴重憂鬱的孩子可能透過割腕等動作來證明自己的存在感。 

賴德仁強調,憂鬱症「不是懦弱的表現」,針對可能有憂鬱症困擾的家人,也千萬不要用激將法,或者說出「你想太多了!」、「這沒什麼好難過的」、「很多人過得比你慘」等否認對方情緒的話語,應該多跟他們說「我聽你說」、「我陪你出去走走」、「不急,我們慢慢來」、「我會一直在你身邊」,幫助憂鬱症家人最好的策略是傾聽、陪伴跟支持,最後一步便是尋求醫療協助。